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152章 杨氏遭难余孤生 高欢破敌定新局

第152章 杨氏遭难余孤生 高欢破敌定新局

    北魏司空杨津的儿子叫杨愔。


    杨津的大哥叫杨播,二哥叫杨椿,都在北魏做官,名声显赫。


    杨播性格刚烈,做事果断;


    杨椿和杨津却谦逊温和。


    这一家子兄弟和睦,子孙满堂,上百口人住在一起,从不争吵。


    他们家族显赫,出了七位郡太守、三十二位州刺史,杨椿和杨津更是官至三公,位极人臣。


    可惜好景不长。杨播早逝,他的儿子杨侃曾担任侍中,参与诛杀权臣尔朱荣。


    后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攻入洛阳,杨侃知道大祸临头,赶紧逃回华阴老家。


    尔朱天光假意赦免杨侃,派人召他出山做官。


    杨侃心里明白:“这是陷阱,我若去,必死无疑。”


    可他又想:“若我不去,全家上百口人恐怕难逃一死。”


    他叹了口气,对家人说:“我一人死,总比全家遭殃强。”


    妻子拉住他,哭道:“你明知是死路,为何还要去?”


    杨侃苦笑:“我不去,尔朱家会放过我们吗?”


    最终,他还是应召而去。


    杨侃刚踏出门应召,就被尔朱天光一刀结果了性命。


    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死。


    此时,杨椿已经辞官回乡,正和儿子杨昱一起返回华阴。


    路上,杨昱忧心忡忡:“父亲,堂兄杨侃被害,我们回去会不会……”


    杨椿摇摇头,神色凝重:“该来的躲不掉,先回家再说。”


    此时,杨椿已经辞官回乡,正和儿子杨昱走在回华阴的路上。


    他捋着胡须,望着远处的山影,叹道:“朝廷风云变幻,咱们还是回乡种地安稳。”


    杨昱点头:“父亲说得是,远离是非之地,总好过提心吊胆。”


    可他们哪里知道,洛阳城里,杨家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杨椿的弟弟杨顺,是冀州刺史;


    杨顺的儿子杨辩,是东雍州刺史;


    杨顺的另一个儿子杨仲宣,是正平太守。


    再加上留在洛阳的司空杨津,杨家一门显赫,却也因此成了尔朱氏的眼中钉。


    尔朱世隆咬牙切齿:“杨家处处与我作对,不除不行!”


    他立刻上奏魏主元恭,诬告杨家谋反,请求满门抄斩。


    元恭犹豫:“杨家世代忠良,岂会谋反?”


    世隆冷笑:“证据确凿,陛下难道要包庇逆贼?”


    元恭无奈,只得下令彻查。


    世隆哪会等什么调查?


    他直接派兵包围杨津府邸,见人就杀。


    一时间,惨叫连连,血流成河。


    杨津临死前怒骂:“尔朱氏残暴不仁,必遭天谴!”


    与此同时,尔朱天光也带兵杀到华阴。


    杨椿和杨昱刚进家门,就听见外面马蹄声震天。


    杨昱大惊:“父亲,不好!”


    杨椿苦笑:“逃不掉了,咱们杨家,今日要绝了。”


    刀光闪过,杨家满门老少,无一幸免。


    只有杨愔,因在外办事,侥幸逃脱。


    他一路狂奔,终于逃到信都,投奔高欢。


    一进门,他就跪倒在地,痛哭流涕:“高公,尔朱氏灭我满门,此仇不共戴天!”


    高欢扶起他,叹道:“杨家忠义,竟遭此劫,实在可悲。”


    杨家百口人,最终只剩杨愔一人。


    或许是因为他平日孝悌仁厚,老天给他留了一条生路。


    可这样的“幸运”,又何尝不是一种残酷?


    作为高欢帐下的谋士,杨愔才智过人,很受高欢器重。


    每次商议军机大事,杨愔总能提出精妙计策,高欢对他十分信任。


    “先生,这些军中文书、檄令,就全权交由你处理吧。”


    高欢拍了拍愔的肩膀,语气里满是倚重。


    杨愔微微一笑,拱手道:“主公放心,属下必不负所托。”


    于是,高欢只让咨议参军崔浩从旁协助,其余一概交给杨愔处理。


    杨愔文笔犀利,下笔如飞,一篇篇檄文写得慷慨激昂,字字如刀。


    “尔朱氏残暴不仁,欺压百姓,天下共愤!”


    杨愔的檄文一经颁布,立刻传遍四方。


    百姓们争相传阅,议论纷纷。


    “这檄文写得真痛快!”


    一个老兵拍案叫绝,“句句戳中尔朱氏的痛处!”


    “是啊,早就该有人站出来揭穿他们的恶行了!”


    旁边的同伴附和道。


    很快,尔朱氏的种种罪行被公之于众,天下人无不愤慨。


    然而,战局并不乐观。


    尔朱兆率军攻打殷州,守将李元忠独木难支,最终弃城逃往信都。


    “哼,李元忠这个酒鬼,果然靠不住!”


    高欢得知消息,冷哼一声。


    杨愔眉头微皱,劝道:“主公,眼下尔朱仲远、尔朱度律联合斛斯椿、贺拔胜、贾显智等人,正进军高平,形势对我们不利。”


    高欢点点头,神色凝重:“确实棘手,先生可有良策?”


    杨愔沉思片刻,道:“需尽快调整部署,否则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高欢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望着远方。


    战局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长史孙腾眉头紧锁,上前一步道:“如今朝廷隔绝,号令无人听从,将士们军心涣散。


    不如先拥立一位元氏宗亲,以凝聚人心。”


    高欢沉吟不语,心中暗想:此计虽能稳定军心,但真能扭转局势吗?


    孙腾见他不语,再次恳切道:“将军,此时若不立新君,恐怕人心离散,再难挽回啊!”


    高欢终于点头:“好,就依你所言。”


    于是,他们迎立渤海太守鲁郡王元朗为帝。


    元朗是景穆太子晃的玄孙,父亲章武王融早已离世。


    他被接入信都,登基称帝,改元中兴。


    新朝初立,高欢被任命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手握大权。


    高乾为侍中司空,高敖曹为骠骑大将军,兼领冀州刺史。


    孙腾和魏兰根则分别担任尚书左、右仆射。


    一切安排妥当,高欢立即整军备战。


    他深知,尔朱氏势力庞大,硬拼绝非上策。


    一日,他召集众将商议:“尔朱氏兵多将广,若正面交锋,我军胜算不大。”


    高敖曹性子急躁,拍案道:“那难道坐以待毙?


    不如直接杀过去!”


    高欢微微一笑:“不必硬拼,我有一计。”


    他派人散布谣言,挑拨尔朱氏内部关系。


    很快,尔朱仲远和尔朱度律互相猜忌,彼此提防。


    不久,尔朱兆率军来攻。


    高欢早已设下埋伏,待敌军阵脚大乱,一举出击。


    战场上,高敖曹率铁骑冲锋,高喊:“杀!”


    尔朱军猝不及防,溃不成军。


    仲远、度律见势不妙,匆忙撤退。


    高欢站在高处,望着败逃的敌军,嘴角微扬:“此战已胜,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却说高欢从信都发兵,准备迎战尔朱氏大军。


    他听说尔朱氏兵强马壮,心里不免犯难。


    这时,参军窦泰献计道:“将军,尔朱氏人多势众,硬拼未必能胜。


    不如用反间计,让他们自相猜疑,我们才有可乘之机。”


    高欢眼睛一亮:“此计甚妙!”


    当即派出细作,四处散布谣言。


    有的说尔朱世隆兄弟密谋要杀尔朱兆,有的说尔朱兆已经暗中投靠高欢,准备除掉尔朱仲远等人。


    这些谣言很快传到了尔朱兆耳中。


    他本就因为尔朱世隆擅自废立皇帝元晔而心怀不满,如今听到这些传言,疑心更重。


    这天,他带着三百轻骑,突然来到尔朱仲远大营。


    “兆兄怎么突然来了?”


    仲远连忙出帐相迎,却见尔朱兆神色古怪,手里不停摆弄着马鞭,眼睛还四处张望。


    “怎么,我不能来吗?”


    尔朱兆冷冷反问,眼神中透着警惕。


    仲远心里一惊,暗想:“他今日怎么这般古怪?”


    正想开口询问,却见尔朱兆已经转身就走,翻身上马扬长而去。


    仲远越想越不对劲,赶紧找来斛斯椿和贺拔胜:“你们快去追上兆将军,问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谁知二人刚追上尔朱兆,就被他当场扣押。


    消息传回大营,仲远吓得脸色发白:“完了完了,他这是要对我下手啊!”


    度律劝道:“事已至此,不如先避其锋芒。”


    于是二人连夜带着部队向南逃窜。


    就这样,尔朱氏内部互相猜忌,谁也不信任谁。


    就像俗话说的:狼怕虎,虎怕狼,结果是同归于尽。


    尔朱兆一把抓住贺拔胜和斛斯椿,瞪着眼睛,恶狠狠地对贺拔胜吼道:“你有两条大罪,该死!”


    贺拔胜眉头一皱,反问道:“我有什么罪?”


    尔朱兆冷笑一声,掰着手指头数落:“第一,你杀了卫可孤!


    卫可孤是破六韩拔陵的部将,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你杀了他,就是得罪了我!”


    贺拔胜一听,差点笑出声来:“卫可孤是叛贼,我们父子为国除害,立了大功,怎么反倒成了罪过?”


    尔朱兆不理他,继续道:“第二,天柱大将军尔朱荣遇害时,你不跟世隆他们一起报仇,反而去打仲远!


    这不是背叛是什么?”


    贺拔胜挺直腰杆,毫不畏惧:“天柱之死,是皇帝诛杀权臣,我贺拔胜只知道效忠朝廷!


    现在强敌在外,我们却自相残杀,内乱不休,还怎么抵御外敌?


    我要是怕死,今天就不会来!”


    尔朱兆听了,一时语塞。


    贺拔胜的话确实有道理,他握刀的手松了松。


    这时,斛斯椿赶紧上前打圆场:“大王,眼下高欢才是大敌,咱们自己人斗起来,只会便宜了他啊!”


    尔朱兆沉默片刻,终于冷哼一声:“哼,滚吧!”


    他松开二人,放他们离开,自己则握紧拳头,咬牙切齿道:“高欢,咱们走着瞧!”


    高欢心里没底,担心自己兵力不足,难以对抗尔朱兆的大军。


    他找来段荣的儿子段韶商量对策。


    “咱们这点人马,能打赢尔朱兆吗?”


    高欢皱着眉头问道。


    段韶一拍桌子,朗声道:“尔朱氏这帮人,上敢弑君,中杀大臣,下欺百姓,早就天怒人怨了!


    将军您这是替天行道,就像热水浇在雪上,必胜无疑!\"


    高欢还是不太放心:“可要是没有天意相助...”


    “将军多虑了!”


    段韶打断道,”尔朱氏暴虐无道,人心尽失。


    现在正是顺应天意的时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这番话让高欢豁然开朗。


    他当即下令进军广阿,准备与尔朱兆决战。


    两军相遇时,尔朱兆的士兵果然士气低落。


    刚一交战,就有人开始逃跑。


    “顶住!给我顶住!”


    尔朱兆在阵中大喊。


    但兵败如山倒,根本拦不住。


    不到半天工夫,尔朱兆的大军就全线崩溃。


    士兵们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尔朱兆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亲信仓皇逃命。


    “追!一个都别放过!”


    高欢的副将兴奋地喊道。


    高欢却摆摆手:“穷寇莫追,先把俘虏安置好。”


    这一仗打得漂亮。


    清点战果时,竟俘虏了五千多名敌军士兵。


    高欢的军队士气大振。


    \"将军,接下来怎么办?\"段韶问道。


    高欢望着邺城方向,目光坚定:\"趁热打铁,直取邺城!\"


    众将士齐声应和:\"攻下邺城!攻下邺城!\"


    就这样,高欢带着得胜之师,浩浩荡荡向邺城进发。


    沿途百姓听说尔朱兆大败,纷纷出来迎接王师。


    相州刺史刘诞死守城池,与高欢的军队僵持了整整一年。


    城里粮草渐尽,士兵们疲惫不堪,但刘诞仍咬牙坚持。


    高欢见强攻不下,便想了个狠招。


    他对手下说:“挖地道,烧城墙!”


    士兵们连夜掘通地道,悄悄潜入城下。


    “点火!”


    高欢一声令下,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城墙。


    浓烟滚滚,守军大乱。


    刘诞站在城头,眼睁睁看着火势蔓延,


    长叹一声:“大势已去……”


    最终,城破被擒。


    高欢进城后,立刻提拔杨愔为行台右丞,吩咐道:“去迎接新主元朗,请他入邺城。”


    杨愔领命而去。


    不久,元朗抵达邺城,对高欢大加封赏:“爱卿功不可没,封你为柱国大将军,兼太师!”


    又转头对高欢的儿子高澄笑道:“小将军英勇,封为骠骑大将军!”


    消息传到洛阳,尔朱世隆坐不住了。


    他来回踱步,眉头紧锁:“高欢占了邺城,下一步岂不是要对付我们?”


    谋士上前低声道:“大人,不如先示弱,联合尔朱兆?”


    尔朱世隆点头:“你说得对。”


    他立刻修书一封,言辞谦卑,派人快马送给尔朱兆:“高欢势大,愿与将军合兵,共攻邺城!”


    尔朱兆收到信,冷笑一声:“现在知道求我了?”


    但转念一想,高欢确实是个威胁,便回信答应:“好,三日后会师!”


    就这样,两支心怀鬼胎的军队,暂时结成了同盟。


    并请魏主恭纳兆女为后,兆一听,心里乐开了花。


    他立刻找来天光、度律,三人重新立下誓约,关系又变得亲密起来。


    斛斯椿和贺拔胜被尔朱兆放回后,又回到了尔朱军中。


    一天,斛斯椿悄悄拉住贺拔胜,低声道:“现在天下人都恨透了尔朱氏,咱们要是还跟着他们,迟早得跟着完蛋。”


    贺拔胜皱眉道:“可天光和兆各自拥兵一方,不把他们全除掉,后患无穷啊!”


    斛斯椿微微一笑:“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


    他转身就去见尔朱世隆,装作忠心耿耿的样子,劝说道:“高欢势力越来越大,若不趁早除掉,必成大患。


    不如赶紧召天光他们一起出兵,合力讨伐。”


    世隆一听,觉得有理,点头道:“你说得对,我这就派人去召天光。”


    天光按兵不动,迟迟不肯发兵。


    斛斯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主动请缨:“大将军,让我去关中走一趟吧。”


    此时的尔朱天光手握重兵,却首鼠两端。


    他既想保存实力,又怕错失良机。


    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注定要付出代价。


    快马加鞭赶到长安,斛斯椿开门见山:“高欢造反,只有您能平定。


    您难道要坐视不管?


    要是让高欢得势,您就危险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您应该明白。”


    斛斯椿这番话直击要害。


    他深知尔朱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这番话说得尔朱天光心头一震。


    天光猛地站起身:“我正打算出兵呢!”


    他立即召来心腹贺拔岳商议。


    贺拔岳分析道:“您坐拥三地,兵强马壮,高欢根本不是对手。


    依我看,您应该坐镇关中,派精锐与其他部队会合。


    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贺拔岳的建议老成持重。


    可惜天光耳根子软,终究没能坚持己见。


    天光觉得有理,正要采纳。


    斛斯椿却急了:“机不可失啊!请立即发兵!”


    历史往往就在这样的犹豫中改变走向。


    一念之差,可能就会改写结局。


    最终,天光留下弟弟尔朱显寿守长安,亲自带兵赶赴邺城。斛斯椿马不停蹄地回去复命。


    尔朱世隆得知后大喜:“太好了!”


    他立即命令尔朱兆和仲远的部队与天光会合,又调度律从洛阳出发。


    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


    尔朱氏虽然兵多将广,却缺乏统一指挥,这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短短数日,四路大军齐聚邺城。


    二十万大军沿洹水两岸驻扎,营帐连绵不绝,军旗猎猎,声势浩大。


    高欢带着不到三万步兵和两千骑兵,匆匆赶往紫陌迎敌。


    队伍稀稀拉拉,却个个神情凝重。


    封隆之刚升任吏部尚书,被留在邺城守备,高欢只能亲自督战。


    这时,高敖曹带着三千汉人士兵前来会合。


    他刚被任命为都督,身后跟着同乡王桃汤等人。


    高欢看着这支纯汉人部队,心里直打鼓。


    “敖曹,你这队伍都是汉人,恐怕不够用啊。”


    高欢皱着眉头说,“要不我拨一千鲜卑兵给你?”


    高敖曹连连摆手:“将军,带兵讲究的是默契。


    鲜卑兵和汉兵素来不合,硬凑在一起反而坏事。


    不如各带各的兵,各负其责。”


    高欢听了觉得有理,点头道:“你说得对,就这么办。”


    他们在韩陵山下摆开圆阵。


    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高欢让人用牛驴堵住退路。


    牲畜的嘶叫声在战场上格外刺耳。


    对面,尔朱兆的大军已经列好阵势。


    他派人来喊话:“高欢!你为何背弃誓言?”


    高欢拍马向前,高声回应:“我们当初立誓共辅帝室,如今天子何在?”


    尔朱兆冷笑道:“永安王杀害天柱大将军,我这是替天柱报仇!”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高欢厉声道,“况且天柱本就心怀不轨,死有余辜,谈何报仇?


    今日你我恩断义绝!”


    说罢,他猛地举起令旗。


    战鼓声顿时响彻云霄,两军将士握紧兵器,死死盯着对方。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杀气,连风都变得凛冽起来。


    “杀!”


    高欢一声令下,士兵们如潮水般冲向敌阵。


    刀光剑影中,鲜血很快染红了韩陵山下的土地。


    高欢亲自率领中军,高敖曹统领左军,堂弟高岳指挥右军。


    三路大军如猛虎下山,直扑敌阵。


    士兵们个个咬紧牙关,誓死拼杀。


    尔朱兆打头阵,天光、度律分列左右,仲远殿后。


    他们仗着人多势众,像铁桶般围了上来,攻势凶猛异常。


    敌军主攻方向很明确——直取高欢中军!


    “顶住!后退者斩!”


    高欢在乱军中大喊。


    可敌军实在太多,前队士兵接连倒下,后队开始动摇。


    战马嘶鸣,刀光剑影中,中军阵线眼看就要崩溃。


    这时右军的高岳发现战机:“中军吃紧,我们不能坐视!”


    他立即点齐五百精锐骑兵,转头对副将喝道:“随我直取尔朱兆!”


    与此同时,左军的高敖曹也动了。


    他一把扯下染血的披风,对亲兵喊道:“带一千骑,跟我截断敌军两翼!”


    说罢挥刀跃马,如旋风般杀入敌阵。


    战局开始扭转。


    别将斛律敦也没闲着,他悄悄收拢散兵,绕到敌军背后,突然袭击仲远的后军。


    尔朱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


    “好机会!全军压上!”


    高欢抓住战机,挥剑前指。


    霎时间杀声震天,尔朱军四散奔逃。


    战场上,徐州刺史杜德丢下兵器,对贺拔胜叹道:“大势已去,投降吧。”


    二人遂卸甲请降。


    尔朱兆败退途中,望着身后溃散的军队,懊悔地对慕容绍宗说:“早听你的话,何至如此!”


    他重重捶着胸口,调转马头就往西逃。


    “将军先走!”


    慕容绍宗临危不乱,立即鸣角收兵。


    他挥舞令旗,将残兵重新整队,总算保住部分兵力。


    东面尘土飞扬,那是仲远逃往东郡的败军。


    北边烟尘滚滚,度律和天光正仓皇奔向洛阳。


    夕阳下,战场上横七竖八躺着无数尸首,破损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这一仗,高欢赢得漂亮。


    但谁都知道,乱世中的胜负,从来都是暂时的。


    尔朱氏虽然败退,可真的会就此认输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