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53章 范晔谋反事败露 身死牢狱断魂时

第53章 范晔谋反事败露 身死牢狱断魂时

    被刘湛案牵连的,不仅有彭城王刘义康,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刘义隆的外甥徐湛之。


    这一日,皇宫里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像一阵狂风,瞬间席卷了整个京城:


    彭城王刘义康因刘湛案被牵连,而徐湛之也未能幸免,皇上已经下达圣旨,要处死他。


    徐府上下一片慌乱,仆人们像没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徐湛之坐在书房里,面色凝重,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忐忑不安。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他平日里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大的事儿呢?


    此时,最焦急的莫过于徐湛之的母亲——会稽长公主刘兴弟。


    会稽长公主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嫡长女,她的母亲是刘裕的结发之妻臧爱亲。


    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子,会稽长公主就是刘义隆的同父异母姐姐。


    刘裕称帝后,对这位长女和外孙子颇为疼爱;


    刘义隆即位后,更是对姐姐敬重有加,家事大小,多征求她的意见。


    会稽长公主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花园里赏花。


    她手中的花瞬间掉落在地,心也猛地一沉。


    她不顾一切地冲进皇宫,要见皇上刘义隆。


    皇宫内,刘义隆正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在为徐湛之的事情烦恼。


    会稽长公主一路闯进大殿,跪在刘义隆面前,手里还拿着一个锦囊。


    她声音带着几分颤抖,边哭边说:“皇上,姐姐求您开开恩,饶了湛之吧!”


    刘义隆看了看会稽长公主,心中有些不忍。


    但他也知道,刘湛案影响极大,自己作为皇帝,必须做出表率。


    他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姐姐,朕也知道湛之是无辜的,但朝臣们议论纷纷,朕也很难做啊。”


    会稽长公主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她突然从怀里掏出锦囊,扔在地上。锦囊散开,里面露出一件粗布衫袄。


    会稽长公主拿起衣服,递给刘义隆看,哭诉道:“皇上,你看看这件衣服!


    你老刘家原来贫贱的时候,我妈做了这件粗布衣给你爸穿的!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我们家传承的宝物。”


    刘义隆接过衣服,仔细一看,顿时愣住了。


    这件粗布衫袄他太熟悉了,这是他父亲刘裕留下的遗物。


    刘裕贫贱时,他的结发妻子臧爱亲亲手为他做了这件衣服。


    臧爱亲死后,把衣服留给了会稽长公主,并嘱咐她:“后代子孙如果骄奢不法,就拿这衣服给他们看。”


    看着这件充满回忆的衣服,刘义隆的眼眶湿润了。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常常穿着这件衣服,告诉他要勤俭节约,不要忘记本心。


    他哽咽着说:“长公主,姐姐,你……你这是何苦呢?”


    会稽长公主见刘义隆动容,继续哭诉道:“皇上,湛之他年轻不懂事,都是被人陷害的。


    他今天要是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你看看这件衣服,想想你父亲当年的艰辛,你怎么忍心下得去手?”


    刘义隆听着会稽长公主的话,心中翻江倒海。


    他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确实有些飘飘然了,忘记了父亲的教诲。


    他看看手中的粗布衫袄,又看看哭得梨花带雨的姐姐,心中五味杂陈。


    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说道:“姐姐,你起来吧。朕……朕赦免湛之就是。”


    会稽长公主一听,顿时破涕为笑。


    她连忙磕头谢恩:“谢皇上隆恩!谢皇上隆恩!”


    就这样,刘义隆赦免了自己的外甥徐湛之。


    再说殷景仁参与诛杀了刘湛之后,又兼管起了扬州的事务。


    可没想到,他忽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错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常态。


    那是个冬天,外面飘起了雪花,殷景仁走出厅堂想去看看雪景。


    结果一瞅,吓得脸色都变了,惊叫道:“哎呀,屋里怎么突然长出大树来了?”


    周围的人一听,都愣住了,心想这屋里哪来的大树啊。


    殷景仁愣了愣神,又突然拍拍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哦,我错了!我错了!”


    说完,他就晃晃悠悠地回屋躺到了床上,嘴里还不停地胡言乱语,谁也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


    就这样,没几天的功夫,殷景仁竟然就撒手人寰了。


    有人私下里议论,说是刘湛的冤魂来索命了。


    这话到底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皇帝听说殷景仁去世的消息后,心里也挺难过,毕竟殷景仁也是为朝廷立过汗马功劳的。


    于是,皇帝追赠他为司空,还给了他一个“文成”的谥号,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


    殷景仁一走,扬州刺史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皇帝想了想,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自己的次子始兴王浚。


    始兴王浚虽然年纪还小,但皇帝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他。


    这天,皇帝把始兴王浚叫到跟前,对他说:“浚儿啊,扬州刺史这个位置可不好干。


    你现在虽然年幼,但朕相信你能担起这个重任。


    不过,州里的事情繁多,你一个人恐怕忙不过来,朕打算给你派两个得力的助手。”


    始兴王浚一听,连忙恭敬地回道:“父皇,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不知父皇要给儿臣派哪两位助手?”


    皇帝笑了笑,说道:“朕打算让后军长史范晔和主簿沈璞去帮你。


    范晔为人耿直,办事认真,沈璞则聪明伶俐,很有才华。


    有他们两人在你身边辅佐,朕也就放心了。”


    当然,范晔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因为卷入一场政变而丢了性命。


    范晔出身在顺阳范氏,这可是个有名的士族大家庭。


    不过呢,他因为是妾生的庶子,在家族里的地位并不高。


    听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在厕所,额头还被砖磕破了,因此得了个小名叫“砖”。


    他出生后,因为伯父没有儿子,就被过继给了范弘之,继承了爵位,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从小就爱读书,家里的藏书都被他翻了个遍。


    他文章写得好,隶书也写得不错,还懂得音律,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后,范晔就开始做官了,先在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做冠军将军,后来又做了秘书丞。


    可惜啊,他父亲去世,他得回家守丧,就离职了一段时间。


    元嘉七年,范晔服丧期满,又去做官了,这次是做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还兼着新蔡太守。


    那时候,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去解围,范晔也跟着去了,还因此升了官,做了尚书部郎。


    元嘉九年冬天,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了。


    下葬那晚,刘义康叫了些同僚旧友来帮忙料理丧事,在东府聚会。


    范晔的弟弟范广渊是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在范广渊那儿喝酒,还开着北窗听挽歌找乐子。


    这事儿让刘义康知道了,他大怒,觉得范晔太不像话了,就把范晔贬为宣城太守。


    范晔被贬了,心里憋屈得很。


    他想啊,我范晔何罪之有,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


    于是,他在任上就开始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写后汉史,想借此排解心中的痛苦。


    他研究史事,眼界也开阔了,凭着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热情,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


    这书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一出来就把以前各家的后汉史给比下去了,范晔也因此得名。


    元嘉十五年,范晔任满,又被调任为长沙王刘义欣的镇军长史,还加了宁朔将军的封号。


    这官儿做得也不算小,范晔心里也还算满意。


    可是啊,次年他嫡母,也就是他父亲的正室去世了,按礼数他得马上去奔丧。


    可他呢,却说病了,拖了好久才动身。


    这事儿啊,其实范晔心里也有苦衷。


    他想着,自己刚在新任上站稳脚跟,这一走,不知道回来又是个什么光景。


    再说了,他跟他嫡母关系也不怎么样,心里头就有些抵触。


    可是呢,礼数在那儿摆着,他也不能不去。


    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病了,拖拖拉拉的,就是不想动身。


    他手下那些幕僚、下属都劝他,说:“大人啊,您还是赶紧去吧,这事儿拖不得。


    要是皇上怪罪下来,那可就不好了。”


    范晔呢,就哼哼唧唧的,说:“我这病啊,实在是太重了,起不来身啊。”


    就这么拖啊拖的,拖了好久,范晔才终于动身了。


    可是,他这一动身,还带了好些个妓妾一起去。


    这事又让那些讲究礼数的人看不过眼了。


    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说:“这范晔啊,真是太不像话了,奔丧还带着妓妾,这成何体统啊!”


    范晔呢,对这些议论充耳不闻。


    他想我范晔活这一辈子,就是要图个痛快,管别人怎么说呢。


    于是,他就带着他的妓妾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路上啊,他们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范晔这么做,终究是落下了口实。


    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他违礼,但宋文帝欣赏他的才华,没治他的罪。


    元嘉十七年,范晔服丧期满,投靠了兴王刘浚,做了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


    刘浚做了扬州刺史后,不管政事,都交给范晔。


    范晔仕途就顺了,不久就升了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这人挺有才的,学识渊博,文章写得好,音乐也精通,书法也不错。


    但他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


    他琵琶弹得好,还能创作新曲。


    宋文帝想听,老暗示他,他就是装不知道,不肯弹。


    有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他说:“我想唱歌,你给我弹琴。”


    范晔只好弹了,文帝歌一唱完,他马上停,多一曲都不肯弹。


    范晔对皇帝不逢迎,但对同僚挺真诚的。


    那时候,沈演之是右卫将军,和左卫将军范晔一起掌管禁旅,同参机密。


    每次朝见皇帝,范晔要是先到了,一定等沈演之来了一起进去,可沈演之从来没等过范晔。


    范晔心里不藏事,就写了篇《和香方》,讥讽他们。


    他根据同僚的特点,把庾炳之比作“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钝”的枣膏,他自己呢,就是“沈实易和”。


    这《和香方》一出,范晔更被同僚排挤了。


    元嘉十七年,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越来越重,宋文帝就猜忌他了,找了个“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免了他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


    孔熙先因为刘义康对他父亲有恩,就联络朝臣,想反叛,立刘义康为帝。


    范晔掌握禁军,有名望,又在刘义康手下做过多年官,所以孔熙先首先就留意上他了。


    孔熙先先结交了范晔的外甥谢综,谢综为了报答孔熙先,就把他引荐给范晔了。


    孔熙先认识范晔后,使劲伺候他,还拉拢他赌博,故意输钱给他。


    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的才干,两人关系就越来越好了。


    孔熙先见时机到了,就怂恿范晔参与谋反,范晔一开始拒绝了。


    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的事激他,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道歉,范晔最后就参加了,决心反叛朝廷。


    孔熙先精通天文,就派尼姑法静南下讲道,说江州将出天子。


    这天子,就是指江州刺史刘义康。


    为了增加谋反成功率,孔熙先又让僧人法略改名孙景玄,去臧质军里做宁远参军,还联络了台城队长许耀做内应。


    孔熙先又勾结了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仲承祖就把谋反计划告诉了丹阳尹徐湛之。


    徐湛之告诉范晔,臧质非常赞成他们的行动,肯定会邀萧思话一起举事,不用担心兵力不够,就等着好日子到来。


    于是他们互相封了官:徐湛之是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是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是右卫将军,等等。


    凡是他们一直讨厌或不服从刘义康的,都另抄一本,准备把这些人处死。


    孔熙先见事情进展得顺,就叫他弟弟孔休先草拟檄文,还让范晔起草政变宣言。


    范晔就以刘义康的名义给徐湛之写信,勉励各部“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


    元嘉二十二年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去边镇就职,范晔等人就约定这天举事。


    但因为没约好,政变就没能如期举行。


    到了元嘉二十二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说范晔是政变的主谋,还呈报了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


    文帝马上就下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


    当夜,文帝派人秘密逮捕了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在东阁聚会,质问范晔为什么谋反。


    范晔当时吓得要命,慌忙否认。


    文帝告诉他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招了,还摆出了书信证物。


    范晔一看,只好承认谋反,说“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


    第二天,范晔被送进监狱,他问徐湛之关在哪儿,才知道告密的就是徐湛之。


    于是范晔称病,请求换狱所,得以和谢综等人成了隔壁。


    他告诉谢综等人告密者是徐湛之,还作诗感叹:“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范晔进监狱后,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处死,没想到文帝追查案情,二十多天都没结果。


    他还以为有活下去的希望呢。


    孔熙先讥讽他怕死。


    他感慨地说:“可惜啊!满腹经纶,却要葬身此地。”


    到了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那年他才四十八岁。


    他的儿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都被株连,只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