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44章 北魏宋朝欲通好 五柳傲骨留千古

第44章 北魏宋朝欲通好 五柳傲骨留千古

    且说那日,杨难当站在城头,远眺宋军旗帜若隐若现,心中慌乱如鼓点乱敲。


    他心知,宋军一旦踏入领地,后果不堪设想。


    他急令手下草拟谢罪表,派人火速送往宋朝都城。


    宋国皇帝刘义隆,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手捧谢罪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轻轻挥手,对内侍说:“传朕旨意,赦免杨难当,让萧思话镇守汉中,加封宁朔将军。”


    内侍领命,诏书迅速传遍朝野。


    萧承之接到召回命令,心中既喜又忧。


    收拾行装,告别同僚将士,踏上回京之路。


    都城之内,甄法护被关进阴暗潮湿的监狱,皇帝赐令自杀。


    再说北魏国主拓跋焘,攻占河南后分兵驻守,志得意满。


    他大加封赏,崔浩被加封司徒,长孙道生被封司空。


    那长孙道生生活节俭,一条熊皮毯子,用上几十年也不换。


    拓跋焘对崔浩、长孙道生赞赏有加,特让歌工编唱颂歌:“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听了皇上对自己的赞誉之词,崔浩心中暖流涌动。


    他趁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天下未定,武事已足。


    应注重文教,广求世家子弟和遗落人才,以固国本。”


    拓跋焘赞许地点了点头,随即颁布诏令,广纳天下贤士。


    在崔浩的精心筹措之下,各路英才纷纷响应,如潮水般汇聚而来。


    范阳的卢玄、博陵的崔绰、赵郡的李灵、河间的邢颖、渤海的高允、广平的游雅、太原的张伟等一众杰出之士,皆被朝廷征召,委以中书博士之重任。


    然而,在这群被召之士中,并非人人都对仕途充满向往。


    当崔绰得知自己将被授官的消息时,并未如常人般欣喜若狂,反而心怀忧虑,特地求见皇上,恳请辞官。


    拓跋焘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不解其意。


    崔绰跪在拓跋焘面前,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家母年事已高,亟需臣在身旁侍奉。


    臣恳请陛下体谅臣的一片孝心,允许臣留在家中,以尽为人子之孝道。”


    拓跋焘素以孝治天下,闻听崔绰之言,深为其孝心所感动,当即爽快地答应道:“朕遵你的请求,你可安心留在家中侍奉老母。”


    在朝堂之内,崔浩正紧锣密鼓地推行着一系列法律改革。


    这一日,御座上的拓跋焘,面容严肃中带着几分探究,目光落在崔浩身上,缓缓开口问道:“崔爱卿,朕近日听闻你在朝内大刀阔斧地改革法律,此事可真?”


    崔浩躬身向前,语气坚定:“陛下明鉴,臣确实在着手改革法律之事。


    臣以为,法律乃国家之基石,犹如房屋之栋梁,需得时时修订,方能适应时势之变化,稳固国之根本。”


    拓跋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追问道:“哦?那卿都做了哪些具体的改革,且与朕细细道来。”


    崔浩直了直身子,娓娓道来:“臣首先废除了四年和五年的刑罚,增加了一年刑罚,使得刑罚体系更加合理,既能惩罚罪犯,又不至于过于严苛。


    同时,臣还规定了议亲、议贵、议功等减免刑罚的条例,官阶在九品以上的官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刑罚,此举旨在体现我北魏朝廷的仁政,让官员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拓跋焘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嗯,此举甚好,既能彰显我朝之仁德,又能激励官员们忠心为国。


    那对于百姓,卿又有何体恤之举?”


    崔浩继续禀报道:“陛下,臣在改革法律时,特别关照了怀孕妇女。


    若怀孕妇女应受刑,则延期至产后一百天再按法律处置。


    此举措一出,广大百姓无不赞誉,称颂朝廷之仁心。”


    拓跋焘点头称赞,眼中满是赞许:“好,好!崔卿真是体恤民情,深得朕心。


    那百姓若有冤情,又当如何处理呢?”


    崔浩见状,忙回答道:“陛下,为更好地倾听百姓声音,臣特地在皇宫门前悬挂了登闻鼓,并昭告天下。


    凡有冤情之老百姓,皆可到皇宫申诉,击鼓上闻。


    如此一来,百姓冤情得以及时申诉,朝廷也能及时处理,国内因此一片安定。”


    拓跋焘听后,龙颜大悦,拍案叫绝:“崔卿真是我北魏之栋梁也!


    此等改革,必将使我北魏更加繁荣昌盛。卿当继续努力,为朕分忧解难。”


    崔浩躬身行礼,语气坚定:“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誓死扞卫我北魏之法律尊严。”


    这一边,北魏与南方宋朝长期对峙,战争不断。


    然而此时拓跋焘却有了与宋朝通好、停止战争的想法。


    他深知战争带来只有破坏和伤亡,而和平才能带来繁荣和发展。


    于是召见散骑侍郎周绍南,对他说:“绍南啊,朕欲与宋朝通好,停止战争。


    你替朕走一趟宋朝,聘问并请求和亲。”


    周绍南领命而去,不久便踏上前往宋朝的路途。


    ……


    宋朝皇帝刘义隆接到北魏聘问和和亲请求后,心中犹豫不决。


    他既想与北魏通好,又担心北魏诚意和动机。


    于是含糊其辞地回答北魏使者,只派使臣魏道生回访北魏。


    从此以后,两国使节往来不断,但真正的和平却迟迟未能达成。


    拓跋焘心中焦急,他深知只有与宋朝通好,才能为北魏赢得安定外部环境,专心发展内政。


    于是又召见散骑常侍宋宣,对他说:“宋宣啊,朕欲为太子晃求婚于宋朝公主。


    你替朕再走一趟宋朝,务必促成此事。”


    宋宣领命而去,心中充满期待和忐忑。


    他深知这趟差事不仅关系到北魏与宋朝的和平大局,还关系到太子晃的未来和幸福。


    因此他一定要竭尽全力完成拓跋焘交给他的任务。


    宋朝皇帝刘义隆,面对北魏拓跋焘的求和与联姻提议,还是支支吾吾地应付着,最终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


    不过南北两国倒是和好了大约十多年,这也算是拓跋焘的一番好意,按理说南方人该领这份情。


    此刻,刘义隆坐在龙椅之上,听闻北魏拓跋焘求贤若渴,体恤民情,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他沉吟片刻,随即颁下几道劝农举才的诏书,决心要让自己的朝廷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朕欲振兴朝纲,卿等以为如何?”刘义隆在大殿上询问着大臣们。


    大臣们纷纷附和。


    然而,他们心里都清楚,朝廷之中亲贵擅权,官吏舞弊,早已是乌烟瘴气。


    这样的环境,又怎能吸引贤才呢?


    “陛下,如今朝廷风气不正,贤才们即便有心出仕,也唯恐白白浪费了好职位,还惹得一身骚啊。”


    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刘义隆闻言,不禁叹了口气。


    他何尝不知朝廷的现状,但改革岂是一朝一夕之事?


    这时,有大臣提起了往昔的高人逸士,如武阳人李密,曾因奉养祖母而坚决推辞太子洗马之职,那篇《陈情表》写得情真意切,连晋武帝也为之动容。


    还有谯郡戴逵之子戴颙,继承父志,喜爱弹琴读书,多次被征召都不肯出山,宁愿在山林间过着清贫的日子。


    “南阳宗炳与其妻罗氏隐居江陵,亦是坚决不受征召。


    他们说朝廷尔虞我诈,不如山中自在。”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刘义隆听着这些事迹,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广武人周续之、临沂人王弘之、鲁人孔淳之、枝江人刘凝之等人,都是志向高远之士,宋朝朝廷多次召用,他们都坚决推辞。


    “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寻阳人陶渊明先生了。”一位熟悉文士的大臣缓缓说道,“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乃晋朝大司马陶侃之曾孙。


    此人性格刚直,晋朝末年曾任彭泽县令。


    因不愿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愤然辞官,写下《归去来辞》以明志。”


    大臣继续讲述着陶渊明的故事:“他在门前种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与妻翟氏志同道合,隐居栗里,耕田锄草,自在度日。


    陶渊明酷爱饮酒,有一次,司徒王弘任江州刺史时,欲邀他共饮,便遣其友庞通之携酒菜前往。


    陶渊明闻酒即至,王弘至时,他已酣醉,连通报姓名都未顾及,醉后便离席而去。”


    “陶渊明为文,皆署年月日。义熙以前,犹用年号;


    宋初,但书甲子,此中深意,不言而喻。”


    大臣感叹道,“他这是隐含不侍见宋朝之意啊。”


    刘义隆听后,对陶渊明愈发敬佩。


    他正欲派车征召,却闻陶渊明已病逝。


    他不禁惋惜道:“如此高士,竟未能为朕所用。”


    陶渊明虽逝,但他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后人皆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高尚品质。


    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


    大殿之上,连续叙述的几位高人逸士的事迹,让那些为俸禄而出仕的人羞愧难当。


    王弘听闻陶渊明的死讯,也叹息不已。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一位史官轻声说道,大殿上的人们纷纷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