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34章 元嘉密谋风云变 谢晦惊闻似有祸

第34章 元嘉密谋风云变 谢晦惊闻似有祸

    不久,元嘉二年的春风便悄然吹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宋国的朝堂之上。


    这一日,徐羡之和傅亮两人,手捧表章,恭恭敬敬地请求将手中的政权归还给宋帝。


    宋帝却只是微微一笑,下了一道优厚的诏书,婉言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徐羡之和傅亮心中明白,但他们也无可奈何。


    他们只能继续等待着,继续上表。


    终于,在他们第三次上表的时候,宋帝松了口,准许了他们的请求。


    那一刻,两人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解脱的轻松,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


    从此,宋帝开始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他仿佛一头被束缚已久的猛虎,终于得以挣脱枷锁,将平时积累的想法和抱负,逐渐实施出来。


    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变,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股新的力量。


    在江陵,有一位参军名叫孔宁子,他原本是义隆的幕僚,跟随义隆进入都城后,被任命为步军校尉。


    孔宁子性格直爽,与侍中王华是莫逆之交。


    两人常常在一起谈论国事,孔宁子对徐羡之、傅亮擅权的行为痛恨不已,一直都对他们进行诋毁。


    “哼,那徐羡之、傅亮,简直就是朝堂上的毒瘤!”


    孔宁子愤愤不平地说道。


    “是啊,他们擅权妄为,早该被铲除了。”


    王华也深有同感。


    宋帝心中也早已对徐羡之、傅亮两人产生了不满。


    更让他担忧的是,荆州刺史谢晦也与他们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谢晦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彭城王刘义康,一个嫁给了新野侯刘道怜的第五个儿子刘义宾。


    此时,谢晦正派遣妻子曹氏和长子刘世休送女儿去都城完婚。


    这本是一件喜事,但在宋帝看来,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宋帝下令任命刘世休为秘书郎,并把他留在都城。


    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恩宠,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软禁的手段。


    刘世休心中明白,但也不敢违抗皇命,只能乖乖地留在都城。


    同时,宋帝又以讨伐魏国为理由,开始准备水陆军队。


    他召见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命他入都负责军事事务。


    这一举动让朝堂上的人都感到惊讶不已,因为檀道济之前曾与徐羡之、傅亮等人同谋。


    “陛下召檀道济入都,真的是要讨伐魏国吗?”王华心中疑惑,上奏问道。


    宋帝屏退左右,单独与王华交谈。


    “你难道还不知道朕的用意吗?”宋帝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深意。


    王华心中一凛,他明白宋帝的用意远不止于此。


    “臣也知道陛下在关注江陵的情况,但檀道济之前与他们同谋,怎么能召用他呢?”


    王华小心翼翼地问道。


    宋帝轻轻摇了摇头,“檀道济是被胁迫的,并不是主犯。


    况且杀害营阳王的事更与他无关。


    如果先对他进行安抚和任用,以诚相待,他一定会为朕效力,不用担心其他的问题!”


    王华听了宋帝的话,心中稍感宽慰。


    他明白宋帝的用意是想要分化徐羡之、傅亮等人的势力,而檀道济正是一个关键的棋子。


    于是,他恭敬地退了下去。


    没过多久,宋帝又任命王弘为车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


    王弘是王昙首的哥哥,之前被封为司空时曾再三推辞,仍然出镇江州。


    这次宋帝有意笼络他,给他更高的封赏。


    为了保险起见,宋帝还特意派王昙首秘密告知他的哥哥王弘。


    王昙首一路快马加鞭,很快就来到了江州。


    他见到王弘后,将宋帝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王弘听了王昙首的话,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


    “陛下如此看重我,我岂能辜负他的期望?”


    他坚定地说道,“我当然赞同,没有异议。”


    王昙首见哥哥如此爽快地答应了,心中也感到十分欣慰。


    徐羡之和傅亮虽然在朝中辅政,但此时的他们,还沉浸在权力的旋涡中,对于外界的风吹草动并未太过在意。


    特别是关于北伐的计议,他们心里并不以为然,觉得这只是宋帝刘义隆一时兴起的想法。


    于是,他们联合百官,上书谏阻,希望宋帝能回心转意。


    然而,宋帝刘义隆却像是铁了心一般,对他们的上书置之不理,没有给出任何回复。


    这让徐羡之和傅亮感到莫名其妙,心中也隐隐有了一丝不安。


    他们开始私下里打听消息,想要弄清楚宋帝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终于,从宫廷中传出了一则消息,说要派外监万幼宗去访问谢晦,再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这消息让傅亮心中一紧,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宋帝在试探谢晦的态度。


    于是,他私下给谢晦写信,将朝廷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并叮嘱他如果万幼宗到江陵,千万不要附和朝廷的北伐计划。


    谢晦收到信后,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按照书信的指示回复了傅亮,表示自己会遵从命令。


    他以为,只要自己保持低调,不卷入这场风波,就能安然无恙。


    然而,世事无常,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不久,就到了元嘉三年,都城中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但宋帝与王华的密谋却已经稍稍泄露。


    谢晦的弟弟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


    他立刻派人去江陵告诉谢晦,希望他能早做准备。


    谢晦接到消息后,却有些不相信。


    他觉得自己在朝中多年,一直忠心耿耿,宋帝怎么可能突然对自己下手呢?


    于是,他召来了参军何承天,将傅亮的信拿给他看,并告诉他万幼宗可能会来江陵的事情。


    何承天看了看信,眉头紧锁,说道:“外面传言都说北征已经决定,朝廷即将出师,还要万幼宗来做什么?


    这其中恐怕有诈!”


    谢晦却摇了摇头,说道:“谣言不可信,傅公怎么会骗我呢!


    他一定是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才会这么告诉我的。”


    何承天见谢晦如此固执,心中有些焦急。


    但他也知道,现在不是说服谢晦的时候。


    于是,他按照谢晦的要求,预先起草了答复的表章,大意是说征虏之事要等到明年再进行。


    然而,就在表章即将送出的时候,突然,江夏参军乐冏奉内史程道惠之命,送来了一封密函。


    谢晦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寻阳人寄给程道惠的,报告说朝廷有重大的行动,不久就会举行。


    谢晦看完密函,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立刻叫来何承天商议对策。


    再次拿出程道惠的信给他看,并问道:“万幼宗不来,难道朝廷真的有变故吗?”


    何承天看了看信,沉声说道:“万幼宗本来就没有理由来,如果程道惠的信是真的,那么事情就已经确凿了,不用再怀疑了!


    朝廷恐怕是要对我们下手了!”


    谢晦听了何承天的话,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他颤声问道:“如果对我不利,应该怎么办?”


    何承天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受到将军的特殊待遇,一直想报答您的恩情。


    现在事变已经发生,我的想法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朝廷的具体计划,然后才能制定对策。”


    谢晦焦急地说道:“可是,我们现在连朝廷的计划都不知道,怎么制定对策呢?”


    何承天叹了口气,说道:“将军别急,我会想办法打听消息的。


    只是,江陵这个重镇,虽然兵强马壮,但实力毕竟不足以对抗朝廷的大军。


    如果我们硬拼,恐怕胜算不大。”


    谢晦听了何承天的话,心中更加慌乱。


    他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十分危险,一旦朝廷的大军开来,自己恐怕就难逃一劫了。


    他不禁变了脸色,问道:“你难道想让我自杀吗?”


    何承天连忙摇头,说道:“不到那个地步,将军。


    我们还有机会,只要我们能弄清楚朝廷的计划,就能找到应对之策。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不要自乱阵脚。”


    谢晦听了何承天的话,稍微镇定了一些。


    何承天又说:“将军如果出境寻求保全,是最好的计策;


    否则,用心腹将士出屯义阳,将军自己率领大军进战夏口,万一不胜,就从义阳出逃北方,也不失为中策。”


    谢晦沉默了很久,眉头紧锁,眼神中闪烁着犹豫和决绝。


    终于,他缓缓开口:“荆州是军事重地,兵力和粮食都容易供给。


    暂且决战,战败再走也不迟。”


    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决定已下,谢晦立刻行动起来。


    他立起军旗,宣布进入战备状态。


    荆州城内,士兵们忙碌起来,整装待发,气氛紧张而肃穆。


    谢晦首先召来了谘议参军颜邵,与他商议起兵之事。


    颜邵一脸忠诚,劝谢晦尽力尽忠,为朝廷效力。


    然而,谢晦却脸色一沉,责备道:“你懂什么?


    现在朝廷容不下我,我若不尽早起兵,难道要等死吗?”


    颜邵被谢晦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退出了房间。


    回到家中,颜邵心中悲愤交加,他觉得自己无法说服谢晦,也无法眼睁睁看着他走向毁灭。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服药自杀,以死明志。


    谢晦得知颜邵自杀的消息后,心中虽然有些惋惜,但更多的是坚定。


    于是,他又召来了司马庾登之。


    “我打算起兵东下,麻烦你率领三千人守城。”谢晦直截了当地说道。


    庾登之听了,脸色一变,连忙推辞:“我的亲人在都城,又向来没有部众,这件事我不敢奉命!”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和无奈。


    谢晦皱了皱眉头,没有强求。


    他知道庾登之有难处,也理解他的担忧。


    于是,他挥了挥手,让庾登之退下。


    一个已经自杀,一个又推辞,谢晦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意识到,自己的起兵之路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然而,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谢晦更加郁闷地传问将佐,谁愿意守城。


    他环视四周,只见将领们或低头沉思,或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末将不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那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谢晦看过去,只见是南蛮司马周超。


    他心中一喜,连忙问道:“三千人够用吗?”


    周超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但三千人足够守城,即使外敌到来,也要与他们一战,奋力建功!”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自信。


    庾登之听了周超的话,心中也涌起一股敬意。


    他忙接口道:“周超一定能胜任这个任务,我愿意把官职让给他。”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诚恳和敬佩。


    谢晦当即点头同意,任命周超为行军司马,兼任南义阳太守。


    同时,他将庾登之调任为长史,负责协助周超守城。


    接下来,谢晦开始筹集粮食和武器,为起兵做准备。


    他亲自督促士兵们训练,检查武器装备,确保万无一失。


    同时,他还起草了檄文,声讨朝廷的罪行,宣告自己的起兵之举。


    荆州城内,一片忙碌而紧张的景象。


    士兵们整装待发,百姓们议论纷纷。


    有人支持谢晦的起兵之举,认为他是为了保护荆州和百姓的利益;


    也有人反对他的做法,认为他是在背叛朝廷和国家。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议论纷纷,谢晦都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才过了一两天,忽然有人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大声报告说:“不好了!


    司徒徐羡之、左光禄大夫傅亮已经身死家灭了!”


    那声音中带着几分惊恐和不安。


    谢晦听了这个消息,不禁跳了起来。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地问道:“真的有这等事吗?”


    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和震惊。


    话还没说完,又有人跑了进来,大声喊道:“大事不妙!


    黄门侍郎二相公、新任秘书郎大公子,都在都城惨死了!”


    那声音中带着几分悲痛和绝望。


    谢晦只说出“阿哟”两个字,就晕倒在座位上。


    毕竟谢晦的性命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