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146章 徐晃

第146章 徐晃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河东郡杨县的暮春时节,汾水河畔的桃林正落英缤纷。


    年仅十岁的徐晃蹲在岸边,专注地用柳枝在河滩上勾勒兵阵图,腰间悬着父亲遗留的青铜剑——那是位曾随班超经略西域的老兵,却在黄巾之乱中为护乡亲血染衣襟。


    少年抬头望向对岸连绵的中条山,山影如铁,恰如他日渐坚毅的心境。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如野火燎原,三十六方义兵并起。


    二十岁的徐晃已在河东郡衙为吏,负责钱粮调度。


    某日,他目睹郡兵征讨黄巾溃退而归,伤者横于道,吏卒劫掠民财,不禁喟叹:“此等官军,与盗何异?”遂弃笔仗剑,慨然道:“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非屈身于刀笔之间也!”


    是夜,他于县衙后堂挑灯夜读《孙子兵法》,烛花爆响处,忽闻窗外马蹄声急——一队黄巾残部突袭县城。


    徐晃提剑冲至城门,见县令欲携印信而逃,大喝:“公为父母官,当与城共存亡!”遂振臂一呼,聚集衙役、青壮数百人,登城死守。


    五更时分,援军至,贼众溃散。


    此战过后,徐晃名震河东,郡太守亲书“忠勇可嘉”匾额相赠。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之乱祸及长安,徐晃随同乡韩暹投奔汉献帝东归之路。


    时汉献帝车驾至安邑,缺衣少粮,群臣饥困。


    徐晃冒死率数十骑突入敌军粮道,夺得粟米千斛,献帝执其手曰:“卿真社稷之臣也。”


    拜骑都尉,赐铠甲一副。


    然徐晃见韩暹等军阀专权跋扈,知其难成大事,常于月夜登城远眺,见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暗自立下“寻明主、定乾坤”之愿。


    某夜,他与部将陈宫(非兖州陈宫)饮酒论时局,慨然道:“今群雄并起,袁绍外宽内忌,袁术骄奢淫逸,皆非明主。唯曹公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许……”


    话音未落,忽闻帐外马蹄声,二人相顾沉默——在这乱世,每一句心声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建安三年(198年),徐晃在满宠引荐下至许昌拜见曹操。


    时曹操正于帐中批阅军报,见徐晃顶盔贯甲而入,身长八尺,虎背熊腰,眉峰如刀,心中暗赞。


    “闻公明在韩暹帐下,屡立奇功,何以屈就于竖子?”曹操目光如炬。


    徐晃肃然答道:“良臣择主而事,今观明公奉天子以令不臣,唯才是举,乃真命世之主也。”


    曹操抚掌大笑,亲解自己所佩青釭剑鞘相赠:“愿与公明共定天下。”


    是年九月,曹操东征吕布。吕布部将高顺号称“陷阵营”统帅,所部铠甲精炼,骁勇无匹。


    徐晃请命为先锋,率五千精兵直扑高顺营垒。


    时值深秋,朔风卷地,徐晃令士卒尽弃盾牌,只持短戟、背插火把,夜袭敌营。


    火光中但见他跃马挺戟,如入无人之境,连斩敌将三人,高顺营中大乱。


    战至酣处,忽有流矢射中徐晃左肩,鲜血浸透战袍。


    部将急呼:“将军暂退!”徐晃却拔箭断矢,怒吼:“今日不破此营,吾不还也!”


    率军直冲高顺中军大旗。高顺见其悍勇,心生怯意,拔马而走。


    此役过后,曹操拍其肩曰:“吾知公明之勇,不下当年吕奉先也!”


    并特赐金疮药一匣,令军医每日为其敷治。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对峙进入胶着。


    袁绍遣淳于琼率万余众屯粮乌巢,谋士许攸来降,密报屯粮虚实。


    曹操召众将议曰:“谁敢领此奇袭之任?”


    徐晃越众而出:“某愿往!然需借曹公‘虎豹骑’三百,扮作袁军旗号,方得近敌。”曹操颔首。


    是夜,徐晃率部人衔枚、马裹蹄,伪装成袁绍运粮部队,骗过数道岗哨。


    至乌巢外围,他登高观望,见粮囤连绵如小山,遂令士卒于上风处纵火,一时烈焰冲天,袁军大乱。


    徐晃左手持盾格挡流矢,右手挥斧砍杀,直至黎明方见曹洪率援军至。


    此役焚粮万车,袁绍军心大溃。


    战后论功,有人言:“此役若使张辽往,恐更迅捷。”


    曹操却摇头:“非也。公明素知袁绍军制,故能扮敌无误;且其临阵沉稳,能忍至鸡鸣方动,此乃大将之风。”


    遂迁徐晃为偏将军,赐爵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樊城守将曹仁登城而望,但见关羽大旗“汉寿亭侯”随风猎猎,城下战船密布,水势滔天。


    曹操急召徐晃于南阳,执其手曰:“樊城若失,许都危矣。公明素知兵,必能解此危局。”


    此时徐晃所部多为新兵,众将皆忧,独徐晃从容曰:“战贵于谋,非徒恃勇也。”


    徐晃驻军阳陵陂,每日五更即起,亲率士卒演武。


    他命人制作与关羽军相同的旗帜、衣甲,令新兵反复模拟对抗演练。


    见有士卒畏缩,便厉声呵责:“关羽虽勇,亦血肉之躯!汝等若连草木皆惧,何以临敌?”


    又仿造关羽军“九屯”营垒模型,与副将王平推演破敌之策,常至深夜方休。


    某日夜,徐晃巡营,见一士卒躲在草垛后哭泣,问之,乃汝南籍新兵,思念家中老母。


    徐晃沉默良久,解下自己的干粮袋递与他:“吾亦有母在堂,每战必思。然汝若不用心练战,何以存活?何以归家?”


    次日,他特准该士卒每日卯时单独练剑,月余后,士卒竟成队列中最勇健者。


    十月,徐晃率军进抵樊城外围。他先于沔水上游大张旗鼓修建营寨,做出欲从正面强攻的姿态,却暗遣哨骑探得关羽在郾城至樊城之间设“九屯”,互为犄角。


    某夜,月黑风高,徐晃命部将徐商、吕建率偏师佯攻头屯,自己则亲率主力衔枚疾走,绕道敌后。


    行至马冢屯,见屯外壕沟深丈余,遂令士卒以土囊填壕,突然杀入营中。


    时关羽正于主帐议事,闻报马冢火起,惊曰:“徐晃此计,吾竟未察!”


    急率亲兵驰援,却见徐晃已立旗于屯中,旗下铁戟如林,寒光夺目。


    关羽坐骑赤兔马如闪电般驰至阵前,遥见徐晃银枪白马,不禁大呼:“公明别来无恙!”


    徐晃却立马横枪,朗声道:“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二将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关羽忽觉徐晃招式中暗含守势,心中一动:“此公非来决战,乃拖时间耳!”


    果然后方喊杀声起,原来关羽营寨多处火起,乃徐晃预先埋伏的伏兵趁乱纵火。


    关羽回望浓烟蔽日,心知腹背受敌,只得拔马而走。


    徐晃率军追杀二十里,直至汉水边方止,此役斩俘敌军万余人,樊城之围遂解。


    战后,曹操在给荀彧的书信中写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公明真天人哉!”并特赐“假节钺”,许其战时可先斩后奏。


    徐晃治军,以“严”闻名。


    某年率军过杨县,有同乡士卒私离营寨归家探视母亲,徐晃得知后,立斩于辕门。


    众将求情:“此卒孝行可嘉,乞将军开恩。”


    徐晃流涕曰:“吾非不念其孝,然军法如山,若纵一人,何以服众?”


    遂遣人厚恤其家。从此,所部士卒莫敢违纪,时人称其“徐晃之兵,止如丘山,动如雷霆”。


    然对待百姓,徐晃却有慈柔之面。


    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途经陈仓,见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他下令“敢有劫掠民财者,斩!”


    并开仓赈济饥民。当地百姓感其德,自发编歌谣传唱:“左将军,徐公明,马不食粟,兵不扰民,千里无烟,忽闻鸡鸣。”


    黄初七年(226年),孙权遣诸葛瑾攻襄阳,时徐晃已染沉疴,仍强撑病体率军御敌。


    他坐在担架上,指挥若定,令士卒于岘山设伏,大败吴军。


    班师回朝时,曹丕亲至洛阳城门迎接,见徐晃须发皆白,形容憔悴,不禁落泪:“将军老矣,真吾之廉颇也!”


    太和元年(227年)春,徐晃病情日重。


    他唤来长子徐盖,口述遗表:“吾本寒微,蒙太祖、文帝厚恩,位至列侯。今病重将终,唯愿陛下轻徭薄赋,慎用兵戈,使百姓得安。吾死后,以布衣殓之,墓中勿置金宝,违吾志者,非吾子孙也。”


    言讫,取铁剑置于枕边,凝视窗外飘落的梅花,喃喃道:“公明一生,无愧于天,无愧于君,足矣……”


    是夜,星陨于箕尾之位,享年六十有五。临终前,他忽然握住徐盖的手,目光炯炯:“切记,为将者,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语未尽,气绝。


    魏明帝曹叡闻讣,素服临朝三日,追谥“壮侯”,配享太祖庙庭。


    太和三年(229年),明帝遣使至徐晃墓前祭告,见墓前有老卒三人,皆断臂跛足,正焚香哭拜。


    问之,乃当年樊城之战时徐晃部下,曰:“将军尝言‘战阵之上,无父子,无兄弟,唯有忠勇’,吾等虽残,犹记将军之恩。”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于书中这般勾勒徐晃:“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


    此语道破其用兵精髓——不打无准备之仗。


    与张辽的“勇而善变”、乐进的“猛而无前”不同,徐晃更似一位冷静的棋手,每落一子必谋全局。


    他的“长驱直入”战术,被后世兵家写入《百战奇略》,成为“兵贵神速”的经典案例。


    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其设庙享奠,徐晃赫然在列。


    宋代《武经总要》亦将其樊城之战列为“围魏救赵”的变种范例,称其“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真良将之法”。


    明代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多次引用徐晃治军之法,强调“令行禁止,始可论兵”。


    在民间传说中,徐晃被演绎为“铁戟神”,言其夜间常于冢间舞戟,寒光映月,鬼魅皆避。


    虽为附会,却足见其在百姓心中的英雄形象。


    元代杂剧《徐公明大战沔水》更是将其与关羽的对决搬上舞台,剧中徐晃唱道:“非是某无情义,奈如今社稷为重!”道尽乱世名将的无奈与坚守。


    站在许昌城外的荒野,远眺徐晃当年屯兵之处,犹见断戟残戈埋没于荒草之间。


    这位从汾水河畔走出的寒微少年,用一生的征战,在三国乱世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是曹操手中的“亚夫之将”,是令关羽“大意失荆州”前最忌惮的对手,更是中国军事史上“慎战”与“善战”结合的典范。


    当历史的硝烟散去,那柄曾斩破苍穹的铁戟或许早已锈蚀,但徐晃的忠勇之名,却如汾水之水,流淌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亘古不息。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徐晃的评价尤为深刻:“徐晃之解樊城,非特善战,实乃知义。其阵前拒关羽之谊,正见臣子事君之节。”


    此语道破徐晃性格中“忠”的内核——他并非单纯的武夫,而是将“忠君”与“守义”深植于心的儒将。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特意收录了徐晃拒受曹操额外赏赐的细节:“太祖以晃功,欲益其封邑,晃固辞曰:‘此乃诸将之力,某何敢独贪?’”


    寥寥数笔,勾勒出其谦逊之风。


    唐代诗人杜牧路过徐晃故里,曾作《过杨县怀徐公明》:“铁戟沉沙锈未销,当年义胆照青霄。三分天下功名在,不及汾河月色遥。”


    以铁戟、青霄、汾月等意象,寄托对这位乱世名将的追怀。


    宋代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虽未直接提及徐晃,却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暗合徐晃临终前“布衣殓之”的淡泊——功名虽显赫,终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沙。


    在山西运城一带的民俗中,徐晃被尊为“平安神”。


    每逢年节,百姓便会在门上张贴绘有徐晃持戟的年画,谓之“镇宅避邪”。


    当地传说,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百姓于徐晃墓前祈雨,竟得甘霖普降。


    虽为迷信,却折射出民众对忠勇之士的朴素敬仰。


    更有匠人以徐晃的铁戟为原型,打造出“镇河铁戟”,立于汾水险滩处,祈望其英魂能镇住水患,护佑一方安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