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军事变革
李隽缓缓开口,非常轻松地否决道:“履善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其中有些问题与现在的形势不相符,难以实行。”
以李庭芝敏锐的洞察力感觉到今天的李隽特别轻松,有一种万般皆在掌握中的自信,在与郭侃大战时因谢道清去世给他带来的焦虑明显没了,能有这样的自信不仅仅是因为处理好了谢道清的丧事,去了心头一根刺,更在于他肯定是找到了解决目前情势的好办法,道:“皇上已得良谋,臣等恭聆圣训。”
“什么圣训之类的话以后不要说了,这不是训示,是和你们共商国事,大家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要象履善一样。”李隽对文天祥道:“履善说的因我朝过于把力量分散而造成各自为战,易为敌人各个击破的弊端是真知灼见,我也是这么看。我朝承唐制,吸取了唐朝因为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教训,对将领的权力进行限制,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赋于将领的权限太小了。”
宋朝在对外战争少有胜仗的原因其实是多方的,人们公认的是过于限制将领的权力,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把军队分得太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宋代的路和现在的省大小差不多,大的有一到两省那么大,每一路有一个统兵将领,彼此之间互不隶属,要是一处遭到攻击,另一处未必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援。
即使赶来增援,谁指挥谁的问题又浮出水面了,要是有一个众望所归的将领的话,一切都好办了。要是没有这样的将领,大家你行你的,我做我的,各不相能,互不协调,指挥权解决不了,军队无法协调,不能把力量统一使用,很容易为敌人各个击破。
别的不说,就说高达就曾干过一件事,就是和贾似道做对。当时贾似道协调各军打蒙古人,高达不服他,不服从他的命令,而高达英勇善战,很得将士们的爱戴,弄得贾似道没有办法,只好好言相请,他才出战。要是贾似道一个不好,高达就不出战,要士卒去营里闹事,给贾似道添乱。
贾似道是个奸贼,与他做对固然是让人开心的大好事,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是宋朝的军队不是分成多路,彼此之间互不隶属的话,要是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构进行协调,一到打仗的时候朝庭用不着临时派将去应付。
我们可以再退一步来说,不说朝庭往往派出的都是无能之将,就算朝庭派出的是很有军事才干的将领,他一到地头总得熟悉情况吧?总得重新部署军队吧?这就得花去他的时间,等他弄清情况,也许已经晚了。
更不用说,也许军队从一开始由于没有统一指挥,已经为敌人击溃,或是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完全有可能,就会给指挥带来更大的困难。
这在历史上是有非常惨痛的教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二战时的法国名将魏刚将军的表现。当德国装甲部队打得英法联军招架不住的时候,英法两国想起了这位在一战时出尽了风头的名将,派他去指挥军队。可惜的是,他的做法让丘吉尔愤怒难平,他不呆在指挥部里指挥军队,却跑到部队去了解情况,等他三天之后回到指挥部时,已经大势已去。
其实,就算魏刚呆在指挥部,英法联军也是打不过德**队,要是他及时指挥的话,情况会好得多。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熟悉军队对于将领很重要。
南宋把军队分散得很小,一路一支军队,路路不相隶属,一旦有事,奏报到朝庭,再等朝庭派人来指挥,战机可能早过了。要是敌人的动作够快,只是想骚扰的话,可能消息还没到朝庭,敌人已经撤退了,等到朝庭派人去了,连敌人的马屁股都看不到。
文天祥这一说法真的是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限制将领的权力是从太祖时期就开始了政策,已经执行了两百多年,都没有人敢于发表意见,更别说这话是从李隽这个皇帝嘴里说出来,确有语惊四座的效果,李庭芝他们都是惊得张大了嘴巴,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就是一向心急嘴快的高达也是不敢随便接口,只是张着嘴巴,吃惊地看着李隽。
文天祥这人的胆气着实不错,很是兴奋地道:“皇上能如此说,实是大宋朝的幸事,百姓幸事。臣也以为,我朝有好多措施已经实行了两百多年,已经不能再用了。”
他还真是大胆,要不是现在的皇帝是李隽,换作任何一个宋朝皇帝,他如此指责南宋之政有得他好受。
李隽很是理解他们的震惊,安慰道:“你们也不用害怕,要知道古人说得好‘圣人与世推移而为功’,正如履善所言,我朝有很多制度已经不能用了,要革新,要改革,要因时而变,不要泥古不变,我们才能在这场与蒙古人的大战中取得胜利。这也是我把你们召集起来商议的目的。”
顿了顿,道:“对于如何改的问题,先等会再说。还是先说目前如何与蒙古人打仗。我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喊:打过长江,光复中原!前段时间,当我们取得了全歼郭侃军队的胜利之时,这口号就喊出来了。在胜利的时候,如此喊可以理解,我也这么喊过的,大家不用难为情。
“这些天,我冷静地想了想,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大举北伐,光复中原,操之过急了,我们还不具备与蒙古人决战的实力,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原因有很多:
“其一,我们的军队现在是参差不齐,战斗力相差太远,装备是五花八门,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装备,而且装备之间的差距也很大。装备最好的是江南部队,装备的是锋利的武器,质地好的锁子甲,还有我们的利器手榴弹和火炮。
“手榴弹自是不用说了,配备没有问题。火炮就成问题了,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制退装置,射速很慢,威力大为降低了。就是我们在围歼郭侃用的火炮也是从战船上拆下来的,没有炮架,靠的是将士们去扛去抬。
“要是我们北伐,火炮必不可少。我们现在还没有大量的火炮可供使用,就算有了,如何更好地发挥火炮的威力,我们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为数五千的炮兵,如此规模的大战,我们至少需要三万炮兵,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是十万。”
火炮的威力,已经为他们熟悉,要是在北伐时没有大量的火炮的话,要想战胜蒙古人的骑兵,攻打坚城就成问题了。北伐属于进攻作战,攻城掠地是必然,要准备大量的攻城器械,炮兵自然是不可缺少。
蒙古人虽然丧师百万,但是忽必烈还有很强大的实力,怯薛兵团和五卫禁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两支军队是蒙古军队的王牌,北伐中原时必然会碰上,如何在野战中战而胜之就应该先行谋划好,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火器。
在这两支军队以外,忽必烈手中依然有很强大的实力,他控制的人口接近五千万,控制的战争资源就比南宋更多了,情报显示,忽必烈已经在大举征兵,他的反扑是必然。要是忽必烈不反扑就不在情理中了,蒙古历史上就没有象他这样损失百万大军的先例,要是他不能讨回面子,他这个大汗能不能当得成就很成问题了。
要是此时大举北伐,在李隽的统率下不一定会败,要想取胜因难也不小,说不定会把刚刚好转的局势葬送掉。
廖胜功非常赞同李隽的看法,道:“皇上所言,极是有理,臣也是这么想,鞑子的骑兵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了火炮和手榴弹能够对付外,在野战中着实让人头痛。”
“廖将军所言很对,蒙古人的骑兵着实让人头痛。”李隽接着道:“解决淮西军,淮东军,四川军队的装备给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这件事已经在解决了,但我们还需要时间,装备到位了,还要训练他们,还要提高他们的技战术水平。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好军人,只要训练好了就会成为朝庭的利器。”
这三支军队与蒙古人周旋多年,对蒙古人很是了解,作战经验丰富之极,要是装备解决好了,训练好了,技战术水平上去了的话,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谁也不能否认这点。李庭芝他们点头赞同。
李隽继续道:“其二,我军处在变革中,我们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军官队伍。江南部队还好点,他们在冬训期间接受过培训,有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军官。对于淮东军准西军和四川军队,解决军官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这事立即就要办。
“为了解决军官紧缺的问题,我决定采取两个措施,一个是从江南部队中抽调出一批思想先进、才思敏捷、技战术水平高、能打能拼的军官给淮西军淮西军和四川军队进行一次培训,尽最大可能培训出一批能够适应我们未来战争需要的军官。
“另外,我决定,正式成立大宋皇家军事学院,从军队中挑选出一批忠诚度高、才思不凡、敢想敢为、敢打敢拼、技战术水平高、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进行学习,把他们的指挥水平再提高一个层次。”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军官队伍,适应新的战争需要已经是共识,这点没有人会有异议,李庭芝代表众人道:“皇上高瞻远瞩,大宋朝幸甚!百姓幸甚!”
李隽补充道:“这事,就由廖将军牵头,成立我朝首家军事学院。下辖炮兵学院,海军学院,步兵学院,骑兵学院,特种兵学院。”
“遵旨。”廖胜功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把握能力特别强,由他来掌控这所军事学院,自然是不会有问题,这一任命是众望所归。
李隽扫视了一眼众人,道:“水军正式更名为海军。另外,在这些已有的兵种之外,还要成立一个新的兵种,那就是山地师,专门用于山地作战。”
对于山地师这个来自现代的名词,高达他们自然是不明白,惊奇地看着李隽。要不是他们知道李隽的新奇事层出不穷,肯定是早就要发问了。
李隽知道他们有点迷糊,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解释道:“你们看,这是大宋全舆图,大宋朝的山山水水都在这上面。从总体来看,我朝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多山,东部多平原。在平原地带作战,骑兵是非常有效的兵种,而在山地上,骑兵由于地形限制,不便于作战,要想把守好西部多山地区,山地师就非常有必要了。”
熟悉地理的朋友们自然是知道,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西部多山,东部多平原。西部的山脉就多了,秦岭自是不用说,横断山脉,昆仑山脉这些著名的山系都在西部,而且相距不是太远。
在这些山系的包围中主要有两块平原,一块就是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另一块就是关中地区,简单点说就是陕南平原。说起关中地区,也许知道的人不是太多,中国历史上的周秦汉隋唐五代都和关中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曾经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
从横向看,中国历史是从北向南发展;从纵向看,中国历史又是从西向东发展。而这个“西”主要就是关中地区,周朝发于岐丰之间;秦国得到周的发祥地,经过商鞅变法越战越强,最终统一了中国,是经关中之地为核心;汉朝定都关中还不是因为关中的地势好,著名的“四塞之国”,易守难攻,又有关中平原为之辅助。汉高祖刘邦原打算定都洛阳,因娄敬的提议,在征得张良的支持后,马上就改了主意,到关中去定都,才有萧何建长安。
以后的隋唐定都长安,都是出于这种战略上的考虑。
张珏一下子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道:“皇上所言正是臣所想,我在四川作战多年,深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余玠将军制定的‘以山制骑,控点不控面’的策略实是高人一等,臣一直遵循这一战略,利用有利的地势限制鞑子的骑兵,让鞑子的骑兵无法展开,无法冲锋。要是鞑子想到皇上这个法子,成立专门用于山地作战的山地师的话,臣能不能在四川坚持这么久就很难说了。”
他说的是大实话,四川这些年没有得到朝庭的补给,可以说已经和朝庭断绝了联系,就是张珏驰援江南也是绕道而来。一切资源全是靠他们自己筹措物资,面临的困难比起淮西淮东更大,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全在于余玠制订的“以山制骑,控点不控面”这一天才策略。充分发挥四川多山的特点,以此来限制蒙古的骑兵,同时再控制住重要的地点,不把兵力分散,避免与蒙古人野战,是以蒙古人在四川打了多年也是拿四川没有办法。
张珏这个来自半沦陷区的将领,深知山地作战的诀窍,他的话就是权威,高达他们不得不叹服。
“皇上在这时候提起要组建山地师,不会仅仅是为了守住西部这些地形复杂的地方,肯定是另有用意。”廖胜功,李庭芝,柳河子和郑静和四人对望一眼,微一点头,他们都猜到了李隽肯定是另有安排,不然不会在这时节提出这样一个想法。
山地师这一词在西方的军事著作中出现得最多,之所以在西方盛行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主要原因是欧洲一个洲的面积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在古代,中国的领土面积比现在还大得多,长期处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之中,西部又没有什么敌人,北方边患一直困扰中国,但那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是没有必要去组建山地师,组建大量的骑兵部队应付北方游牧民族倒是必须。
李隽招呼张珏坐下,回到座位上道:“除了组建山地师用于西部作战以外,还要成立一个战术指挥学院,把那些有前途、能够适应多兵种作战的军官集中到这里学习,培养他们指挥多兵种、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为未来的将帅打好基础。一支军队,不仅仅需要军官,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将官队伍。这一点,我们时刻要牢记!要为将帅的成长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绝大多数将帅都是从基层提起来的,应该给他们打造一个学习的环境,要不然只有军官队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将官队伍,军宋也没有魂,没有了主心骨,其作战能力依然是不理想。这确为深谋远虑之举措,李庭芝他们一齐站起来,道:“皇上圣明!烛照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