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儒道读书人 > 第九十八章 文章双镇国,国学宫巡察来者不善

第九十八章 文章双镇国,国学宫巡察来者不善

    杜宁在备考的时候还有想象过,云国现在北有蛮族,南有匈奴,还以为会出现一些抗蛮驱匈的问题,让考生进献自己的策略,因为这才是云国的当务之急。


    可随后,杜宁又意识到蛮族与匈奴都是突然进攻边关,对于参加府试的学子而言,多数人都对蛮族与匈奴并不了解。


    打仗讲究策略,但策略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就犹如治病一般,一个大夫不了解疾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若是胡乱猜想乱用药,到时候不仅仅只是解决疾病,还有可能带宿主一并干掉,从根本上彻头彻尾解决问题。


    那太可怕了!


    想通了这一点,杜宁也就是释然了。


    “如果府试中的策论没有出现关于解决边关的题目,就有可能会在州试的科举中出现。”


    杜宁心里如此想,决定在将来的课余时间,得抽空多关注一下这些家国大事。


    特别是蛮族与匈奴,杜宁在有空的时间,都要多少了解一下。


    万一在将来的州试之中出现关于蛮族与匈奴的题目,杜宁也就可以从容应对,而不至于临时抱佛脚。


    杜宁看着“治国”二字题目。陷入了思考。


    若是写治国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皇帝角度、官吏角度,以及百姓角度。


    若是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就能让文章体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足以在众多文章中占据上乘优势。


    但这容易犯忌讳,因为有可能会被考官指责为揣测上意。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怎么死的?


    他不就是认为自己很聪明,觉得自己是曹老板的知己一般,时刻猜出曹老板心中所想,所以才屡次作死,最后被曹老板抓住借口斩了么?


    杨修自以为了解曹操的心思,却不知曹操最忌别人了解他的心思,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种人脑子确实聪明,却只是小聪明,但行为却愚蠢的可笑。


    杜宁想了想,当今泓轩帝尚且年幼,站在其角度进献治国策确实能让文章达到上乘,但事后万一被指责揣摩上意,绝对会的得罪朝堂上的文武官员。


    这不是聪明之举。


    既然不适合以皇帝的角度写治国策,就只能考虑从官吏角度治国。


    官吏治国,不仅要服从皇帝颁布的政令,还得做到施行这个政令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然而对于多数的官吏来说,只要能够讨好上位爬上去,谁管下面人的死活?


    因此时常会出现官员阳奉阴违的情况,也会闹得许多民怨沸腾。


    从官吏的角度来治国,无非就是服从皇帝命令,实施朝政,上顺天子,下安黎民。


    小书亭


    这种拍皇帝马屁的文章,肯定会有许多考生去写。


    特别是那些追逐名利的读书人,就差把自己的脸贴到别人的屁股上了。


    杜宁想了想,只能是选择以百姓的角度来破题。


    以百姓的角度治理朝政,显得格局会很小。


    但却能写出无穷无尽的可能,能够引经据典的内容也很多。


    杜宁酝酿一下思路以后,开始破题献策。


    “君王之治在于朝,官吏之治在于民,民之治在于社稷,然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臣以为然,欲治其国,先知其民所欲,而后整顿吏治,推行政令。”


    杜宁先是讲述了一遍皇帝、官吏,和百姓的关系,通常都是皇帝治理官员,官员治理百姓,百姓治理土地。


    这是一个治理的顺序。


    而杜宁认为,治理国家的要点不在朝堂,而在于最基础的百姓。


    你能让百姓吃上肉,那无论是官吏还是皇帝,伙食肯定会比百姓更好,不可能会差。


    反过来看就不一定了,皇帝和官吏大鱼大肉吃喝,不见得百姓也能过相同的日子。


    因此,杜宁站在百姓的角度答题,引用《孟子》所言,围绕治国主题献策。


    “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民智则国智……”


    杜宁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也提供了一个治国的思路。


    想要治理国家,首先得要站在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百姓吃不起饭,你就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百姓需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做父母官,就挑选清廉的官吏前往任职,这样一来就能顺应民心。


    民心所向、所往、所欲,才是治国的中心。


    有了这个中心,治理朝堂就有了一个标准。


    如此百姓兴旺,国家昌盛,何愁天下不能平?


    写完《治国策》的时候已经到了傍晚。


    才气跃动而出,高达四尺。


    文章镇国!


    但下一刻,这股异象就被圣庙的力量封住,以防止打扰到其他的考生。


    杜宁长长的松了口气,解决了这两篇文章以后,顿时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


    经义和策论实在是太重要了,占据了太多的分数,只要拿下经义和策论,就有很大的几率中榜了。


    杜宁稍作休息,在吃过士兵送来的晚饭以后,去答剩下来的试卷。


    第二天上午。


    杜宁答完所有的试卷,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以后第一个离开了考场。


    “好快的速度!那人好像是杜公子!”


    “杜公子居然第一个交卷,佩服!”


    “同为秀才班的学子,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肃静!”


    监考官一声清喝,四下里的声音瞬间停住。


    …………


    科举结束以后,苏州文院就派人将所有考生的试卷统一送往长兴府,由长兴府文院的大学士考官进行统一的审批。


    下午。


    长兴文院的主考官领着多名官吏来到阅卷房,审阅起了考生们的试卷。


    “请众圣相助!”


    众人向圣庙方向一拜,就见众多经义与策论的文章才气显露,


    紧接着,大家选出了才气最盛的文章优先审阅。


    “大人,发现了一份经义与策论都是镇国的试卷!”


    “什么!经义与策论双镇国?有这种事?”


    “莫非是苏州文院学子杜宁的试卷?”


    “除了他以外?苏州全境谁能写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文章?”


    “让我看看!”


    主考官面露激动之色,早就听说苏州文院的杜宁大名鼎鼎,能够阅览其试卷,绝对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因为杜宁在科举的时候写出两篇镇国文章,会有很大的可能被国学宫收录,到时候想看原稿都没机会。


    就在这时,房外响起了一道声音。


    “国学宫巡察韦大人到!”


    “什么?国学宫巡察?我没听错吧?”


    “韦大人?莫不是当初向中书阁上折推举贤王担任太子的那位?”


    “若无作奸犯科之事,国学宫不会派出巡察驾临,此人,莫不是冲着杜宁而来?”


    阅卷房的空气瞬间冷了很多。


    “极有可能!”


    众人的脸色很不好看了,国学宫巡察不仅可以巡视科举阅卷,若是发现当地考官有不公不正的行为,可以临时取代其位置进行阅卷。


    “荒唐!”


    长兴文院的大学士和翰林们都感觉自己的脸一阵火辣,好像是被别人打了耳光似的。


    国学宫巡察一般不会出动,出动则必有徇私舞弊的原因。


    众人自认为在文院里兢兢业业,不敢有分毫的徇私枉法。


    贤王党派韦巡察下来是什么意思?是在侮辱他们长兴文院作奸犯科么?


    不管结果如何,国学宫巡察前来巡视,肯定会让读书人怀疑长兴文院的官吏是不是犯了什么事,所以才会让国学宫派人来查。


    这叫长兴文院的官员们今后怎么面对长兴府的读书人怀疑的目光呢?


    然而国学宫巡察既然来了,大家作为当地文院的官吏,总不可能将对方拒之门外。


    于是,主考官说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我们堂堂正正,就不怕国学宫的巡察,请韦巡察大人进来吧!”


    “好。”众人一同点头。


    片刻后,韦巡察来到了阅卷房内。


    此人是一位儒道大学士。


    “见过韦大人。”


    主考官与众人行礼,只是看向对方的眼神都带着些许的敌意。


    韦巡察视若无睹,笑着道:“诸位不必客气,韦某奉国学宫之命前来巡察,若有冒犯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担待。”


    “敢问韦大人,是奉了国学宫哪位大儒的命令前来长兴文院?”主考官问道。


    韦巡察脸色一沉,“你是在怀疑本官的身份吗?”


    “下官不敢。”


    主考官说道:“下官自认为府文院的诸位先生堂堂正正,不曾有任何的徇私枉法……”


    “那你怕什么?”


    韦巡察打断,同时面露不耐烦之色。


    “我并不是怕,我只是想知道韦大人是奉了谁的命令。”主考官不卑不亢道。


    “放肆!”


    韦巡察厉害喝道:“本官做事,还需要向你们汇报不成!”


    “韦大人既然不说,那我们大概也能猜出是谁派你来了,”主考官说道。


    韦巡察脸色一变,“知道又如何?本官只是奉命行事而已,诸位应该不会让我为难吧?”


    “只要韦大人不为难我们,我们自然以礼相待。”


    “哦?是吗?”


    韦巡察面露不屑之色,寻了一个位置坐下。


    “你们开始阅卷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