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飞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米飞小说网 > 德昭大宋 > 133、前车之鉴

133、前车之鉴

    来去匆匆。


    赵德昭这一次临时折返锦城府纯属自作主张,军令在身,容不得他在锦城府多做停留。


    于是赵德昭只能选择了离开,既然王全斌听不进劝,赵德昭也拿他没有办法。


    毕竟王全斌才是三军统帅,他定下来的事,不是赵德昭所能干预的,除非赵匡胤亲至还差不多。


    两日之内,赵德昭两次从锦城府的南门出去,然而心境却截然不同。


    昨天出去的时候赵德昭还是带着些轻松的。


    那时候的他认为在自己的控制下,锦城府里的百姓们因为宋军的劫掠而激起的火焰已经被自己给成功的压了下去。


    虽然赵德昭知道自己离开之后,那些将领们肯定会故态重萌,但是有了吕余庆在旁压阵,情况可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可惜赵德昭辛苦了这么久,甚至不惜将北路军的那些将领都给得罪了个遍,才算是把这面东墙给补上了。


    结果那边王全斌「咣当」一下,就直接把西墙给砸烂了,让赵德昭的一番辛苦都付诸了东流。


    当兵吃粮,吃粮当兵。


    现在这个时代里,普通士兵可没有什么所谓的忠诚可言的,你出钱,我卖命,就这么简单。


    正因如此,赵德昭才能在前面的时候轻而易举的挑动起宋军兵将之间的矛盾,拔掉了那些将领们的爪牙进而逼他们就范。


    同样的道理,那些由投降的蜀军重新改编的士兵们也没有多少对蜀国,对孟昶的忠诚可言。只要赵匡胤给的钱足够,他们也并不介意替大宋卖命。


    可是现在,王全斌直接将人家的卖命钱都给克扣了大半,要说这些人会不闹事?


    鬼都不信。


    征讨蜀地的宋军有多少?


    投降改编的蜀军有多少?


    十几万。


    单单这个人数对比就很说明问题了。


    要知道这些人可不是普通百姓能比的,他们都是蜀国的正规军人,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


    而且这些蜀军大多都是集体投降的,虽说上层将领没有了,但是中下层的组织结构还都很完整,这让他们依旧能够发挥出远胜流民盗匪之类的战斗力。


    这帮人要是乱起来了的话,危害性极大。


    赵德昭不相信这么简单的事情,王全斌他一个经年老将会不懂?


    但很明显,王全斌已经被这一次的灭国之功给冲昏了头脑。而那些将领们也都被锦城府的花花世界给迷住了眼睛,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看不到了。


    此时此刻的赵德昭看着身后的锦城府,看到的似乎并不是一座巍峨的城市,而是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可惜的是,赵德昭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是一声叹息之后,打马离开了。


    没花多少功夫,赵德昭他们就赶到了津渡,登上了留候的船只,追赶前方的船队而去。


    当初东路军逆流而上,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算是到达了锦城府。


    如今赵德昭和孟昶等人顺流而下,按道理应该会比东路军的速度要快许多才是。


    但实际上,船队行进的速度比赵德昭想的要慢了太多太多。


    花费了数天的时间,船队才刚刚过了眉州,跨入嘉州地界。


    这速度,简直就和走路差不多了,甚至还略有不如。


    这倒不是船工们懈怠,只因进入三月之后,春雨绵延之下,大江上游出现了不小的春汛,让船队的航行平添了几分艰险。


    赵匡胤特意交代过,要善待蜀国的投降主臣们,要是这些人在去往开封的路上出了差池的话,赵德昭不好交代,赵匡胤的面子也过不去。


    所以为了稳妥起见,赵德昭只能让船队放缓速度,慢慢的走了。


    坐在船舱里的日子是极其无聊的,因为工艺方面的缘故,这年头的船只都大不到哪里去。


    即便是赵德昭居住的船也不过二十多米长,三四米宽的样子,狭窄逼仄的舱室待久了让人感觉压抑得很。


    于是赵德昭准备找点事情来做。


    这一天,赵德昭登上了孟昶所在的船只。


    对于赵德昭的突然拜访,孟昶和花蕊夫人都有些惊讶,但二人很快就平复了神色。


    孟昶开口问道:


    「二皇子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赵德昭直言道:


    「待在船里太无聊了,所以我想找你聊聊天。」


    「找我聊天?」


    孟昶有些愣住了,以他对赵德昭的了解,这位直来直去的二皇子应该和自己没什么共同话题才对啊。


    但是人家既然都开口了,孟昶自然也就不好回绝,于是他问道:


    「不知二皇子想和我聊什么?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义?」


    赵德昭摇头道:


    「不聊这个,再说了我也不太懂这些。」


    「那聊什么呢?」


    花蕊夫人适时的插话道。


    「就聊一聊蜀国是如何灭亡的吧。」


    赵德昭这话一说出来,舱室里的画面就卡死了。


    回过神来的孟昶不由自主的攥紧了拳头,可是在看到赵德昭的脸之后又颓然的松开了。


    踏马的,要不是打不过,真想一拳打到他的脸上去。


    果然,自己就不该对这位聊天鬼才抱有什么幻想。


    孟昶知道,这个话若是别人来问的话,绝对是在故意的羞辱自己。


    可要是赵德昭来说的话,那他就是真的就是想和自己聊一聊蜀国为何会亡的事情。


    这踏马的更生气了好不好!


    深呼吸了好几口气之后,孟昶才算是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开口道:


    「国亡无非是天灾人祸、君王昏聩,蜀地承平多年,百姓富足,少有灾祸。既然原因不在天灾人祸,那边是在我这个君王身上了。」


    「打住,我可不是来听你这个「万方有罪,罪在躬身」这一套说辞的。」


    赵德昭拦下了孟昶的话头,解释道:


    「我还是说的更明白些吧,我来找你,就是想知道蜀国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民生、吏治、军事等等。」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赵德昭就是想知道蜀国到底是怎么样走到了今天这一步的,明明是国富民强,坐拥天险的风水宝地,却被宋军轻而易举的给平推了。


    其中的问题,很值得去思考。


    赵德昭想要的不是一套笼统的,简单几笔的记录在史书上的说辞,而是一整套的详细情况记录。


    然后赵德昭就能根据这些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拆解出那些导致蜀国轻易就被灭掉的原因。


    有了这么一个试错对象的前车之鉴,自己就能尽可能的避免再犯下同样的错误。


    这些情况,想必没有人比孟昶这个蜀国的君王更清楚的了,所以才有了赵德昭今日的拜访。


    赵德昭的话让孟昶有些诧异,这分明就是在为蜀国修史啊!


    这种严肃端正的事情,放在这种场合,真的合适吗?


    孟昶还在迟疑的时候,他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


    「便和二皇子说说吧,都到了这种地步,事无不可对人言了。」


    孟昶回身行礼道:


    「母亲。」


    赵德昭也行了一礼。


    「李太后。」


    「难得二皇子有这样的兴致,那我们就聊一聊吧,我也趁这个机会说上几句。」


    就这样,赵德昭和一位亡国之君,一位亡国太后,一位亡国妃子,在大江船头上谈论起了蜀国为何而亡的问题。


    133、前车之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异世邪君 九鼎记 酒神(阴阳冕) 武神 长生界 无上龙印